澳门赌场

图片

今年5月30日是第6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为“创新争先、自立自强”。全国将开展全国科技周、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发布、各地“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等一系列科技主题活动。为展现澳门赌场科技工作者良好形象和精神品质,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制作本专题,展示澳门赌场入选各地“最美科技工作者”等优秀科学家的精神风貌。

何祖华

发布时间:2022-05-27

来源:【字号:

  主要事迹

  何祖华,植物病理和遗传学家,现任澳门赌场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

  粮食是国之保障、民生之根基,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但作物病害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歉收,大量的化学农药施用也严重影响我国的食品与环境安全。因此,开展作物抗病性研究,发掘关键抗病基因,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既是国际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也是面向我国作物高产稳产育种、减施农药和绿色生产的重大需求。

  何祖华研究员于2000年10月毅然回国建立实验室。二十多年来面向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关键科学问题长期攻关。他默默工作在科研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带领学生辗转不同山区病圃,建立了先进的研究体系,成功解析了水稻广谱抗病机制,建立了作物抗病育种的新理论与技术体系,在作物广谱抗病机制与育种理论上取得国际领先的突破。首次成功分离了多个水稻广谱抗病和高产基因,包括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抗不同病害基因ROD1、抗病抗热基因ERECTA、高产高效基因GIF1和GAF1等,并细心指导学生解析它们的功能机制和信号网络,尤其是解析植物抗病与生长发育(产量)之间相互拮抗的机制,平衡高抗与高产的矛盾。发表了150多篇研究论文,并以通讯作者发表于Cell, NatureScience,以及它们的子刊如Nature Genetics(2篇)、Nature Biotechnology (封面文章)、Nature CommunicationMolecular CellCell Host & MicrobeScience Advances等,其中基于长期的工作积累,在2021年相继在Cell、NatureNature Genetics等发表了文章。发表的论文被大量引用,有6篇被ESI列为领域高被引(1%)或热点(0.1%)论文。

  主要事迹和贡献包括:(1)几十年如一日,与水稻“顽疾”死磕,终获大成。针对稻瘟病这个水稻“癌症”,何祖华从研究生开始,坚持不懈研究水稻抗瘟性,挖掘了持久高抗基因并解析其机理,解决了高抗与高产矛盾,为植物免疫的重大突破和作物抗病研究的奠基性工作,成果发表于NatureScience等,建立并完善了水稻免疫调控和抗病育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2)从农业实践出发,勇于创新,开辟新领域。针对为什么作物在田间总是发病、需要喷不同农药的科学问题,独辟蹊径,发现作物与病原菌“军备竞赛”的新机制和多病原菌抗性的遗传基础与网络,在Cell上等发表文章,建立了创新的研究领域;(3)从作物育种需求出发,研究抗病与高产的互作关系,为育种服务。他敏锐地抓住抗性与产量拮抗的重大生物学前沿与育种科学问题,在国际上较早提出抗病与产量协调的研究理念,系统挖掘关键调控基因,剖析抗病-产量、抗病-高温逆境等交互作用机制,在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等发表系列文章,为分子设计育种奠定基础。他的研究注重基础研究密切结合农业需求,研究成果具有重要育种价值。广谱抗病基因Pigm应用潜力巨大,已被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等40多家育种单位应用并审定多个品种,抗病新品种已累计推广近300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何祖华以第一完成人荣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入选“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2017年)、“建国七十周年纪念章”、“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0年)、“上海市科技精英”(2015)等。何祖华治学严谨、为人正派、踏实敬业,受同行尊敬和信任,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同行广泛认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项目、973、国家重大专项等多个国家项目或指南编写,受邀撰写国际年评Annu Rev Plant Biol等的综述。作为共同主席发起并组织《植物生物互作/Biotic Plant Interactions》国际系列会议,成为国际植物病理领域的品牌会议,与同行一起为中国植物病理学研究赢得国际声誉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他致力于教书育人,被评为优秀导师,培养毕业博士35名,其中2人获澳门赌场优博论文,12人聘为教授,1人评为杰青,为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培育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

  感人故事

  不忘初心,与水稻病害斗争到底

  何祖华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追随导师、著名水稻遗传育种家申宗坦教授和病理学家孙漱源研究员研究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有两件事让他坚定研究稻瘟病抗性的决心:一是1983年10月跟随申先生去浙江桐庐东辉山区的稻瘟病病圃,看到大部分水稻品种一片枯萎、颗粒无收,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触目惊心的稻瘟病危害;二是当年11月底,跟随师兄去当年还在福建三明农科所工作的谢华安院士在尤溪的育种基地,同样看到大片大片的稻瘟病危害。为此,他下决心要为育种家提供最抗病的种质资源。

  他大量收集抗病材料,一年三季在田间接种病害、观察抗病性、杂交选育抗病品系:先在杭州, 4月播种,7月收获后马上转到广西南宁西塘或福建厦门天马镇,做水稻翻秋繁殖。第三季(冬季)水稻选在海南陵水。那时绿皮火车、客轮和长途汽车是主要交通工具,有时一坐硬座就是30多个小时,再转轮船30个小时到海口。为了使抗病鉴定更精准,他帮助师兄建立与完善了给水稻“打针”的田间注射接种方法,大大增加了研究精度。有一年春节正是海南水稻抽穗期,为了不错过水稻季节,他就在海南过年。为了能及时观察水稻的抗病性,他曾在一个农药仓库住了3个月。

  这些坚持与辛苦是值得的,他领导课题组发现了目前最抗病的水稻基因如Pigm等,并被育种家大量利用。他的这种抓住重大科学问题,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科学精神也被很多他的学生所传承。

  勇于创新,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

  何祖华勇于创新,不盲目跟踪国际趋势,早早布局新的研究方向。长期的田间工作让他认识到,植物与病原菌共进化的军备竞赛可能不只是植物产生抗病性那么简单,可能存在一种相互妥协的机制。为此,他从2005年开始研究植物的感病性,设想一定程度的感病可以让植物与病原菌共存,但那时没有研究体系与实验证据。他精心组织学生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筛选了几千份水稻品种,并一株一株播种了10亩地的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他们10多年的研究,证明植物中存在一个受钙离子感受器ROD1精细调控的免疫途径,能与病原菌的致病性协调,平衡抗病性与产量性状。这个研究创新了植物免疫研究前沿,也为作物对多个病原菌的多抗性和高产耦合育种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何祖华积极为科技和社会发展出谋划策,连续被选为上海市第十一届至十三届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做好参政议政工作,撰写的多个提案被采纳或被评为优秀提案,为上海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阎芳)

关闭页面